News Agency
Men's Weekly

  • Written by Media Outreach

香港 - Media OutReach - 2021年11月18日 - 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慈濟香港」)今天公佈,位於大圍車公廟路五號的慈濟環保共行館(「共行館」)的原址已完成綠色修繕,並於2021年11月20日開始免費對公眾開放。共行館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其環保活動、展覽及有關經費。共行館以「共知共識共行」作爲宗旨,旨在提升公眾對環保的覺醒,帶動行爲上的改變,集合共行的力量,落實身心靈環保和大地環保,以協助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地球和我們的家園。

 

1950年香港經濟尚未起飛,鄉童失學問題嚴重,幸得華僑商人胡文虎、胡文豹昆仲捐款,慈航義學於1954年於共行館現址開辦,為附近適齡失學鄉童提供基礎教育。1982年辦學團體慈航淨院(「淨院」)把義學遷進沙田圓洲角新校舍後,原先的義學物業改為慈航幼稚園,繼續服務社會至2000年停辦。兩年後淨院轉贈原址給慈濟香港作社會慈善用途。由於建築物是典型村校,當年用料皆就地取材,部分結構難敵60多年的風吹雨侵,遂於2019年開始大型修繕工程,為建築物下一章作堅實準備。

 

慈濟香港執行長施頌鈴表示: 「共行館面積雖然不大,但處處可以見到我們修繕時候的心思。我們在施工以及設計時謹遵7個R的法則 - 我們尊重萬物 (Respect)、盡可能修繕延續物命 (Repair)、有系統回收分類重用所有資源 (Recycle)、拒絕過度消費及包裝 (Refuse)、鼓勵從源頭減量 (Reduce) 及重複使用 (Reuse)、推廣重新思考人類與地球共生息 (Rethink)的重要性,使共行館成為處處能讓公眾體現環保需要共知、共識然後共行的環保教育中心。我亦代表慈濟香港誠心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共行館的環保活動、展覽及有關經費。」

 

整個修繕工程以綠色建築和「親自然設計」(Biophilic Design) 為基礎概念,旨在令訪客與大自然更緊密地聯繫起來。建築採用自然光和通風的設計,務求將窗外景色引入室內。建築師陳翠兒表示:「慈濟香港多年來致力推動環保,宣導『清淨在源頭』, 並强調我們對保護環境需要身體力行,因此綠建築是不二的選擇。這次修繕工程建立了新舊事物互相的對話,以綠建築表達共行館推動環保的理念。」

 

為貫徹7Rs精神,共行館所有的修繕材料均為環保建材,包括以生長周期較短的環保竹料取代木材來做地板、牆身飾面、門、窗框、窗台板、戶外圍欄、樓梯及其扶手等;建築物外牆及室內均選用低VOC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環保油漆;棕櫚環保板 ;由回收膠樽及牛奶瓶製成的「大愛環保塑木」;用廢棄紙飯盒的防水膠膜製成的「淨斯福慧磚」;由志願工作者 (「志工」)製造的黃花砂手工磚。此外,全場地牆磚均由本地發展商儲存其他建築項目剩餘物資的倉庫捐出,貫徹從源頭減廢。

 

建築物頂部加裝的太陽能發電板能供應共行館所有需要的電力,建築物邁向碳中和之餘,更能為中央電網提供多餘電能。而雨水收集系統為共行館灌溉及部分日常清潔提供水資源。

 

共行館同場展出兩個與環保有關的展覽: 開幕展《共知共識共行》於「地球館」舉辦,透過不同的裝置與展品呈現風災、水災及水源污染、山林大火及人類行為在大地留下的災難性烙印,讓訪客親身感受及反思人類與地球共生共息的互存關係,在覺醒後從心出發改變個人習慣為環保出一分力。藝術家張瀚謙以互動水墨裝置作品《碳息》,透過過去63年氣候變化的數據分析,記錄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年驚人的增幅。

 

專題展覽《木末生風》則於「賽馬會共創空間」舉辦。展覽貫徹共行館宗旨,木匠藝術家林池透過108條大小不一的手造木鯊魚帶出海洋保育的理念,其他作品如入榫木凳、木收音機等則展現廢木重塑的無限可能。

共行館值得探訪的空間還有「大愛感恩科技館」,館內展示回收物料與科技的成果;「蔬醒館」為訪客提供素食文化體驗及素餐烹飪班;「靜思人文館」讓訪客體會到善與愛,是沉澱心靈的處所。共行館每星期一、三及五進行資源回收分類,鼓勵志工與訪客親手做環保。慈濟香港資深志工周玉蓮表示: 「我們很慶幸選擇了修繕這條較難行的路,與拆卸重建相比,不但能把建築物完整地保留下來,也讓建築物當年興建時的教育初心得以承傳下來。我期望慈濟環保共行館的出現,能夠將慈濟『清淨在源頭、精質分類』的環保理念進一步發揚光大;透過展覽與其他活動教育公眾做環保的好處,減少非必要物質消耗,讓人類與地球資源和睦共存。」

 

慈濟環保共行館

地址

大圍車公廟路5號

開館時間

星期一、三至日(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半及下午1時半

至5時);星期二及公眾假期休館

電話

2337 0158

費用

免費參觀    

*為控制人流,訪客於到訪前請到共行館網站進行預先登記。無預約的訪客仍可參觀共行館,但能否進入則要視乎人流而定。

網址

www.tzuchieac.org.hk

Read more

Improving Internal Feedback Loops Through CMS-Based Commenting and Versioning

Collaboration is essential for successful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Unfortunately, in many companies, the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marketing, design, product and development functions is less than cohesive. For example, feedback is left in email chains, instant chat messages, or within locked... Read more

Writers Wanted



NewsServices.com

Content & Technology Connecting Global Audiences

More Information - Less Opinion